We'll be back on line in:
大到择业、嫁娶,小到「早上吃什么、中午吃什么、晚上吃什么」,每一天、每一刻,我们都面临着选择,这是一个幸福的烦扰,也是烦恼的幸福。 如何做好选择呢,分享几个我自己刚学到方法。
理想角度 这部分借鉴了《决断力》的一些流程,重新梳理了自己的决策过程。 第 0 步,改变人生的,不是一次选择,而是一次次选择。回想我自己过去的这十年,能决定我今天的状态,并不是十年期某个特别选择,而是很多次选择,有些甚至是一些激不起任何波澜的小事情。比如,我 15 年,进入到蚂蚁工作,就是一次次选择的结果: 10 年读研的时候,我看到一篇文章讲中国潜力的企业排名(当时支付宝排在第一),当时读工业设计的我就产生加入支付宝从事交互设计的想法;13 年校招的时候,我在「奇虎 360」 和「中电 52 所」之间选择位于杭州的 52 所;15 年跳槽的时候,我在「快的打车」和「蚂蚁金服」之间,我选择当时钱少一半的蚂蚁。这个中间,还穿插着很多默默问问的小选择,有些我都记不起来了。
第 1 步,做选择题,不做是否题。当我肚子很饿的时候,前面有一个烂了一半的苹果,只有「吃」和「不吃」这两个方式。这看起来也是一个选择,但其实我根本没得选,我吃能填饱肚子,因为我根本无法承受「不吃」的后果。所以,当我面临这样「做、不做」「是、不是」这样的决策时,就应该保持警惕,这可能根本不是选择。再等一等或者找一找,有没有新鲜的香蕉等待我发现。尽可能保证自己,在有选择的条件下做出选择。另外,「是否题」也会导致我们陷入到《思考,快与慢》中所说的窄框架,更容易做出错误决策。
第 2 步,找专业的人和信任的人,测试想法。专业的人,能从事情的角度给我输入;信任的人,能从人的角度给我输入。通过向别人分享,一个是从别人那里获取反馈和印证,另一个就是让自己理清楚自己准备做什么。
第 3 步,做好后悔的准备,因为我们肯定会后悔。对于大部分人来说,我们都会后悔自己曾今的选择,尤其是伯仲之间的选择。比如:10 年前没买房的,后悔当初为啥不买;买了房的人,后悔自己为啥没买 150 方;平方够了,后悔自己没有多贷款。既然我没办法避免后悔,那就选一个后悔少一点的。有一句话,对我也挺有感触,可以分享给大家,且分享三次: 假如这两个选项,到了 2-3 年之后,你分别都后悔了,那会是什么样的?你觉得哪个后悔更难忍受一点 假如这两个选项,到了 2-3 年之后,你分别都后悔了,那会是什么样的?你觉得哪个后悔更难忍受一点 假如这两个选项,到了 2-3 年之后,你分别都后悔了,那会是什么样的?你觉得哪个后悔更难忍受一点
第 4 步,等一等,让脑下去、让心上来。当我们在苹果和香蕉之间做激烈的思想斗争时,我们不可避免陷入到思考洪流中不可自拔。我的 Leader 在我做选择的时候,总会对我说:你别着急回答我,这事急,但也没那么急。我一开始以为是让我不要冲动,让我保持理智,后来才发现不只如此。脑子在做激烈思想斗争时,不只是会导致「情绪上的冲动」,还会让我们陷入「自我论证的理智洪流」里,而这两者都会淹没内心的声音。找到一种方式,让自己跳脱出来。从脑子里解放出来,让内心的声音被听见。当我有重大的选择的时候,我要么「看本好书」,要么「旅行几天」。前者从时间上,让自己跳脱出当下的洪流;后者从空间上,让自己跳脱出当下的洪流。回来以后,我一般这这么开头: 经过一个周末上的思考,在确保不是冲动的前提下,我发现我内心深处想法是这样的... 平静,是一种力量,比冲动更强的力量。
感性角度 另外,摘了几句自己打心底认同的话语: 大事从心,小事从脑。 我们总是在「正确的事情」和「困难的事情」之间,做选择。 假如这两个选项,到了 2-3 年之后,你分别都后悔了,那会是什么样的?你觉得哪个后悔更难忍受一点。
后记 在《一把椅子,坐了六年》这篇文章,我写了一个真实故事: 对于选择,有个事情很有意思,前两天有个候选人因为滴滴薪水比我们高 20%,所以选择滴滴,然后就有意思了。 差的选择,往往就是:理性的看待未来憧憬,感性的看待当下不满。 好的选择,应该就是:感性的看待未来憧憬,理性的看待当下不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