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,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,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,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。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?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一上册《走一步再走一步》教学设计,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【教学目标】
1、精读课文,品味词句。
2、角色复述,体验探究。
3、联系生活,感悟生活哲理。
【教学重点】
1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。
2、复述课文内容,体味人生的哲理。
第一课时
【教学内容】
学习字词,复述课文,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。
【教学设计】
一、激情导人 ,寻求共鸣
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《在山的那边》,我们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,其实,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,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。那么,面对困难,我们该怎么办,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?如果是你,你又是怎样做的? 今天,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·亨特《走一步,再走一步》的文章,看看他是如何克服困难的,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,能从中感悟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。
二、快速默读,初步感知
1、教师默读指导:朗读时姿势端正,双手拿书,声音洪亮,读音准确,停顿合理,较恰当地表达语气。
(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,有一定的速度,阅读时每分钟不少于500字。默读完课文,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。)
2、检查默读效果:
⑴ 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?
(可以概括回答)
⑵ 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?什么地方?发生的原因是什么?
⑶ “我”为什么“一时拿不定主意”?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?
⑷ “我”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?当时“我”是怎么想的?
⑸ “走”的结果如何?
三、重点精读,合作探究
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。
组织学生深入思考、分组讨论,质疑问难。 重点在于心理感受。
教师可提供下列问题:
1、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,想想有什么作用。
2、父亲为什么指挥“我”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?这对你有什么启示?
3、“你能办得到的。”“这似乎能办得到。”“我能办得到的。”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?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?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?
4、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,为什么还说“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”?
一、教学目标:
1、 借助字典和课文注释,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字词。
2、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,初步感知课文内容,能复述文章内容。
3、 理解重点语句段落,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。
二、教学过程:
(一)导入新课
同学们现在都是十二三岁吧,自己的童年时光一定记忆犹新吧。那多年以后,大家还会不会记得那些难忘的经历与经验呢?我相信,难忘的,铭记于心的经历是不会忘的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儿时难忘的经历《走一步,再走一步》,看看作者有着什么样的难忘经历以及他从中学到了什么道理。
首先,请同学们看到课文后面的'生词,大家都会读吗?我想请一位同学读一读。
点评一下同学读的怎么样,指出易读错的字词,解释较难的词。
训诫:告诫,教导。
耸立:高高地直立。
迂回:回旋,环绕。
凝视:聚精会神地看。
啜泣:抽噎,抽抽搭搭地哭。
纳罕:惊奇,诧异。
瘦骨嶙峋:形容人瘦削。
小心翼翼:谨慎小心,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。翼翼:谨慎,严肃。
头晕目眩:头发晕,眼发花。晕:眼睛昏花。
(二)整体感知课文
好,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,并给标明每个自然段,看看文章主要讲了什么。(2,3分钟)
1、文章看完了吧,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呢?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内容。
明确:写了作者小时候一次爬悬崖的经历。
嗯,不错,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的具体内容。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我想请三个同学来读一读,读的同学要注意读出人物的心理。其他同学思考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,待会请同学回答。
课文结构:
第一部分(1—15):写作者冒险登上悬崖面临的困境。
第二部分(16—22):写作者在父亲的鼓励下勇敢实践,脱离困境的经过。
第三部分(23):写作者的感悟:在人生道路上,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,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,一个个认真解决,小困难终将战胜大困难,赢得最后胜利。
2、了解了课文结构,请同学用一段话复述课文。
提示学生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:时间,地点,人物,事情的起因,经过,结果。
板书:
冒险: 爬悬崖 害怕
脱险: 父亲指点 毫无信心→萌发信心→信心大增→巨大的成就感
启示: 走一步,再走一步
3、作者得出的启示“走一步再走一步”有什么含义?
明确:1)是作者小时候在父亲的指导下成功走下悬崖的经历。2)是指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时,应该持有的心态和采取的方法。不要想着有多艰难,只要一点一点去克服,最后一定能取得胜利。
(三)研读课文
品一品你阅读第14段到22段时品味到的精彩之处。
我们来体会一种读法——距离感。你们看我是在悬崖上,父亲和杰利在崖底下,那么父亲要向我说话,就不能像平常对我那样说话。同学们各自试读一下。
好,再换一种读法。自豪,兴奋,第22段,请一个同学来试试。
问:我们现在继续思考这一部分的精彩之处在哪里?说出你的理由。
1)环境描写(14,15自然段),衬托人物心理:本来坐着内心就很恐惧了,然后又是一片寂静,他一个人在悬崖上就更显出害怕。
2)21自然段中的伸,踩把作者那种害怕时的小心翼翼写得惟妙惟肖。
3)14段和22段讲述了两个“啜泣”,这两个“啜泣”意思相不相同呢?明确:第一个是说明作者有一种害怕和怨恨,害怕一个人呆在悬崖上,怨恨同伴丢下自己,也怨恨自己爬不下去。而后一个则表现出自己很骄傲,自豪,一种成就感。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更突出了后来的成就感。
(四)布置作业
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也曾遇到过许多困难,假如孤身一人被困在悬崖上的是你,你会怎么办?你的父母在黑暗中赶来,他们将会怎么做?请同学们根据这写一篇三百字的作文。